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 » 正文

回顾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之路:“变”是发展牵引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2-19  浏览次数:2736
       党的十八大是个关键节点。党中央立足民族复兴大业的全局,以全球视野的战略远见,为中国制造注入“变革”伟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笔者有感而发,结合我国制造业在十八大后的发展历程,探讨“三个转变”对中国制造的意义。

 

依赖外援到自主创新之变 让中国制造生出根骨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支撑我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现代化工业国,再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大国的转变。尽管如此,中国制造业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还依赖进口,对新兴领域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掌控不够。

面对中国制造的诸多顽疾,中国制造企业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归根结底无非两条道路: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

纵观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技术引进派可谓由来已久,19世纪60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可谓技术引进的“鼻祖”,然而将现如今在制造业甚为流行的技术引进派和主张“中体西用”、“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归于一类有失偏颇,毕竟阶级性质、时代背景都不同,有人提出如今的技术引进也是一种“技术创新”,在引进海外技术的基础上继续更新换代,强过“闭门造车”。

笔者认为,要以更加辩证和全面的眼光来看待所谓“技术创新”,撷取现有技术果实,固然有“后发优势”,然而在当今世界局势纷繁复杂,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技术引进之路不仅耗费大量资金,也仅仅在不涉及核心技术的情况下行得通,一旦涉及机密核心技术,难免“拿人手短”,陷入丧失主动性和话语权的境地。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发布,全方位支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随后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全文两万余字,整整100次提及创新,并明确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把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作为核心任务,也明确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创”字是关键,“创新”是命门。

以创新为衍生的“创新”和“创造”成为了许多制造企业的发展“关键词”。2012年至2018年,家电龙头格力电器的专利的申请总量达到38982件,占格力自成立以来专利申请总量的80%,被视作专利含金量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也达到18969件,占格力成立以来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84%。格力目前拥有24项“国际领先”技术,2012年至今,7年时间,获评的“国际领先”技术就有15项,光是2018年就取得了5项突破成果。这些格力自主创新呈现的井喷式成果,无疑成为格力十八大后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只求速度到注重质量之变 让中国制造挺起胸膛

中国制造,当以品质为生命。没有优良品质,制造强国就立不起来,无法在世界上挺起胸膛。从发展规律看,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的转型升级、民众的消费升级,必然要求把质量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来谋划和布局。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格力十八大后营业总收入、净利润、纳税、分红比之前几年总和呈倍数增长,根本原因就在于格力踏踏实实地把质量管控做到了位、做到了家。”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接受采访时,毫不吝啬地把十八大后的“格力速度”归功于“格力质量”。

事实上,格力的蜕变的确与质量息息相关。格力发展早期,就树立了“质量第一”的路线,实施“精品战略”,成立“筛选分厂”,进行“放蛇行动”。早期一系列狠抓质量的措施让格力空调的可靠性、稳定性大大提高,大幅降低了维修率,“好空调格力造”成为家喻户晓的格力广告语,“格力出品,必属精品”也深入人心。

十八大后,格力将多年在质量领域的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完美质量管理模式厚积薄发,格力独创的“质量预防五步法”和“质量技术创新循环D-CTFP”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不但催生了一款款高质量产品,还带动了行业质量标准的提升,形成了制造业质量管理样本。

2017年,全球最权威的组织质量年会——第61界欧洲质量组织年会上,董明珠关于格力质量的演讲,收到了来自世界的掌声;2018年格力获得我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

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和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想要完成速度向质量的转变仅仅注重质量还不足够,新一轮科技革命恰与中国工业化向后期过渡、产业结构调整出现历史性交汇,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迫切。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去除无效低端产能,加快制造业数智能化改造,不但能够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还能全面提升制造业全产业链竞争力。

“2013年,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走一条挑战自我的路,进军机器人、数控机床领域,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以智能制造定位未来。”董明珠执掌格力电器以来,格力开启了由智能制造引领的转型升级之路。

格力机器人近日登上春晚和郎朗同台“献艺”,就得益于格力六年智造取得的成果。目前,格力自主研发了100多种自动化产品,覆盖工业机器人、智能AGV、注塑机械手等10多个领域,相关产品已经应用到电器、新能源、食品、节能等多个领域。2018年5月,格力一举发布了5项自主研发的最新技术,其中就包括功率密度、过载能力等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工业机器人用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技术。格力智造已经成为格力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

内秀国货到品牌出海之变 让中国制造赢得尊严

大浪淘沙,适者生存,回顾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史,“北冰洋”、“健力宝”汽水,“孩儿面”滋润霜,还有“中华”牙膏,诸多儿时耳熟能详,流行一时的国货,难逃被收购后一蹶不振的命运。因此,中国造想要重新崛起,只有技术和产品还不行,还要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相关话题舆情热度持续保持高位。微博平台上,与中国制造相关话题标签众多,阅读量颇高。其中#给中国制造点赞#阅读量2.2亿,#中国制造日#阅读量1.9亿,#我为中国制造代言#2486.4万#,#厉害了,中国制造#接近75万阅读量。

中国制造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显示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力量。中国制造一度被打上“大而不强”的标签,如今民众期待“中国制造”这个曾经泱泱大国的金字招牌再度被擦亮,而世界范围内对“中国制造”印象的改善,离不开越来越多中国品牌在世界舞台上的亮相。

以十八大为时间节点,格力电器首先在国内家电业开启了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尝试。2012年3月,格力形象宣传片亮相“世界的十字路口”——美国时代广场,以每天40—160次的播放频率连续播放5年,这种“高调亮相”显示了中国制造品牌搏击国际市场的决心。

格力让中国造品牌登上世界舞台的雄心还体现在格力十八大后品牌口号的升级换代,2012年格力提出“让天空更蓝,大地更绿”品牌口号,体现了中国制造品牌放眼全球,造福世界的眼界和情怀。

2015年9月,格力电器联合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瞭望智库发起了“中国制造业高峰论坛暨中国品牌在行动新闻发布会”,宣布格力新品牌口号——“格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一出,各大中小企业纷纷效仿格力“让世界爱上中国”体。

一家企业的品牌口号的影响力之所以如此深远,正因为其切中了民众希望实体经济和中国制造振兴的情结。正如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所言:“没有实体经济,就没有中国经济的未来,没有中国制造,就不会有国家的全球尊严”。从早期空调市场上籍籍无名的小品牌,到如今中国制造的代言者,格力的品牌出海,让中国制造又添了几分底气。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亦或者时势造英雄,十八大召开的2012年董明珠正式成为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兼总裁。在董明珠的领导下,格力积极践行中国制造“三个转变”,格力如今的企业创造力、可持续发展力、品牌影响力均居国内制造业前列,在世界颇具影响。格力的发展样本式地证明了“变”是中国制造发展的根本牵引力。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6034181号-2